垂足症(Drop Foot)是許多中樞神經損傷患者(如中風、脊髓損傷、腦性麻痺等)常見的步態異常,主要表現為踝關節背屈動作缺乏,導致患者無法抬起前腳掌,從而增加跌倒風險... |
過去,傳統臨床上多以足踝支架(AFO)來固定腳踝,以維持行走穩定性,雖然可有效減少跌倒,但患者的步態往往僵硬、不自然,且長期使用容易造成其他關節的磨損與退化。臺北醫學大學彭志維教授領團隊,研發「前瞻智慧化垂足電刺激器」,其採用嶄新的技術設計,對垂足症患者的行走能力進行更精準的改善。 創新技術解析:智慧感測自動調整,避免長時間使用帶來的困難 團隊所研發的智慧型功能性垂足電刺激器,不僅具備足板角度感測模組,能夠即時偵測腳踝的背屈變化量,還能自動根據患者的步態、行走速度和步距長短進行調整。其獨特的智能決策系統,能夠精確分析步態週期,並實時調整電刺激參數,以達到最佳的矯正效果。這項技術的核心在於克服了長時間使用電刺激器時,肌肉疲乏導致的治療效果下降問題。通過持續調整刺激參數,能夠有效維持腳踝的背屈動作,避免患者因電流過度而再度進入垂足狀態,從而降低跌倒的風險。 此外,該裝置的智能調整功能,使患者無需頻繁就醫進行機器調整,進一步提升使用便利性,並有效減少醫療支出。預計未來這一技術的普及,不僅能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也能減少因跌倒事件引發的醫療負擔,對於社會經濟將產生積極影響。 展望技術未來,致力於全球醫療市場的拓展 彭志維教授表示,團隊的目標是利用這項技術解決目前市面上垂足電刺激器所未能達到的需求,讓患者能夠更安全、自然地行走。他強調,這項技術的核心價值在於「智能化」和「個性化」,能根據每位患者的具體需求進行動態調整,避免長期使用中的肌肉疲乏,實現持久的步態矯正效果。團隊目前已完成產品的原型開發並取得發明專利,並在臺北醫學大學成功完成臨床試驗,將來預計在一年內成立衍生新創公司,並進行美國、台灣市場的產品查驗登記,開展第二代產品的設計與開發。他指出,這項技術的未來規劃不僅是為了台灣的垂足患者,也將目光投向全球市場。根據國際統計,垂足症在中風患者中的發病率高達80%,而全球每年新發生的中風病例更是逐年上升。隨著該產品的國際化推廣,預計將能夠為數以百萬計的患者帶來行走自由,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 詳細資訊→前瞻智慧化垂足電刺激器研發與臨床應用|北醫大醫工系彭志維教授|第21屆國家新創獎 |
Copyright © 2012 - 2025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