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新創動態
《新創動態》創新益生菌胞外泌體技術 抑制艱難梭狀芽孢桿菌毒素感染
2025-03-17

艱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infection, CDI)會導致嚴重腹瀉、偽膜性腸炎,甚至可能引發致命的腸道併發症。現行治療方式主要依賴抗生素,但復發率高達 20-30%,且長期使用抗生素可能破壞腸道菌叢平衡,使患者更容易再次感染...

針對 CDI 治療困境,成功大學徐瑋萱副教授與國立嘉義大學李保宏助理教授的研究團隊開發出創新的益生菌胞外泌體技術。該技術利用特定益生菌分泌的胞外泌體作為天然奈米載體,能精準運送小片段 RNA 至致病菌內部,抑制毒素基因表現,進而有效抑制艱難梭狀芽孢桿菌的生長,且不影響正常腸道菌群。

益生菌胞外泌體:精準辨識,重塑腸道菌叢平衡

徐瑋萱副教授的團隊運用串聯式發酵槽建構仿生腸道動態系統,成功培養出複雜的腸道菌叢生態,並將益生菌分泌的胞外泌體創新應用於CDI治療。胞外泌體的雙層膜結構使其能夠有效進入致病菌體內,透過特定脂質識別並進入艱難梭狀芽孢桿菌體內,實現專一性靶向攻擊。一旦進入菌體,胞外泌體內的小片段 RNA 便會釋放,透過 RNA 干擾技術精準抑制致病菌的繁殖與毒素表達。

動物實驗數據顯示,口服益生菌胞外泌體可顯著降低小鼠體內艱難梭狀芽孢桿菌的數量,並有效減少感染引起的腹瀉與腸道炎症。與傳統抗生素治療相比,該技術不僅可降低復發率,還能維持腸道微生物的平衡,避免菌叢失衡帶來的健康風險。此外,胞外泌體可直接從益生菌發酵培養液中提取,無需額外生產,具備低成本、高產量的製造優勢,並符合環保永續原則。

技術應用多元,精準醫療未來可期

隨著全球對腸道微生物療法的重視,益生菌胞外泌體技術不僅為 CDI 治療帶來創新解決方案,也在精準醫療與生物製劑市場中展現出巨大潛力。徐瑋萱副教授表示,該技術目前已完成臨床前功能性驗證、專利佈局及商業技術移轉,並計畫進一步展開人體臨床試驗,推向市場銷售。

此外,研究團隊已建立益生菌胞外泌體特異性資料庫,證實不同益生菌分泌的胞外泌體可靶向不同器官。未來,此技術平台不僅可拓展至其他腸道相關疾病,還能應用於肝臟、肺部及神經系統等精準治療領域,為患者提供更安全、高效的治療選擇。


詳細資訊→開發益生菌胞外泌體作為食品微生物製劑用於靶向艱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之治療|成功大學徐瑋萱副教授|第21屆國家新創獎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5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