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新創動態
《新創動態》一堂課 改變新析生技執行長廖仲麒人生
2022-01-27

(來源:經濟日報 記者謝柏宏)

新析生技執行長廖仲麒,原本是台大機械系畢業,後來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攻讀碩士及博士學位時,一直都在鑽研機械相關領域的研究,直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進行博士後研究時才開始接觸生物,之後許多研究都和生物相關。

廖仲麒在MIT快拿到博士學位時,曾經有一次去聽奈米科技的課,其中一堂課說到生物的奈米科技,其中提到人類「身體裡的蛋白質非常厲害,有一些兩隻腳可以走路,也可以像馬達一樣可以旋轉,還有的可以將兩根DNA分開來」。他描述,這些蛋白質大小都在512奈米左右,現在台積電最厲害的製程都無法做到10奈米可以走路的產物。

廖仲麒接觸到這門課時,頓時覺得「這太酷了!」蛋白質比他所接觸的所有機器人都還厲害,從此他改變了自己的生涯規劃,自柏克萊進行博士後研究時開始投入「分子馬達」的研究,之後又被史丹佛大學邀請至該校的生物計算中心(SIMBIOS)擔任分子馬達計算研究的負責人(Leader),聘請他加入擔任研究專員,之後又開始學習用光學做生物問題。

2008 年,由於廖仲麒既會做計算又會實驗的才華,讓他受到哥倫比亞大學的肯定而獲得正式教職。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期間,他開始對「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cells)」和「超高解析度顯微鏡」情有獨鍾,決定投入這兩項研究,在超高解析度方面,他領導一個團隊專注於細胞主纖毛的研究,成功地定出主纖毛蛋白質的結構,這項研究一直持續到2014年回台工作。

2014年,廖仲麒自美國回台灣之前,曾經在哥倫比亞大學附近一家牙醫診所補牙,他看到牙醫師進行補牙時,會拿出發出的藍光的光源使填補牙齒的樹脂材料快速硬化,這一幕讓他靈機一動,想著「光反應是否也可以應用在細胞上?」

廖仲麒說:「我開始構想能不能打光讓細胞某一部分變成一顆顆像愛玉一樣,再用離心機把這些「愛玉」移出來?」在開始有這個構想後,2014回到台灣就開始朝這個方向去研究。一開始他們選擇「蔡司」顯微鏡來搭配,但是利用這台現成的顯微鏡做不到自己要的成果,因此廖仲麒和團隊決定自己開發機器。

另外,原本期待將細胞做成「愛玉」後才分離出來,但是廖仲麒和研究團隊發現,細胞進行固化部分會沉下來,無法分離出來。因此才又另外開發出「用光去貼標籤」,又陸續研究了二、三年,才成功地開發出符合自己理想中的儀器。

※系列報導: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