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新創動態
《新創動態》癲癇病灶難判斷 AI加持正子攝影協助量化定位
2024-11-27

顳葉內側癲癇是成人局部頑性癲癇中最常見的類型,傳統的正子攝影影像分析方法仰賴醫師主觀判斷,對於病灶邊界的判定容易受到主觀因素影響,導致手術規劃的準確性降低。此外,當兩側顳葉的正子攝影訊號差異不顯著時,醫師更難以做出精確的判斷,這使得許多患者不得不進行侵入性更強的顱內電極植入手術,以獲得更確切的病灶資訊...

臺北醫學大學彭徐鈞副教授領銜的團隊,成功開發出一套嶄新的「正子攝影之機器學習量化定位系統」,此系統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有望解決長期以來困擾醫界的癲癇病灶精準定位問題。

機器學習加持!精準定位癲癇病灶,提升手術成功率

臺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開發的這套創新系統,透過結合磁振造影與正子攝影影像,並利用機器學習演算法,對影像進行深入分析。核心技術包括:

  • 影像前處理:對正子攝影影像進行非線性變形空間對位、灰階強度標準化等處理,以提高影像品質。
  • 腦區分割:利用自動化解剖標記圖譜(AAL圖譜)對腦部進行分割,精準定位感興趣的腦區。
  • 特徵提取:計算各腦區的標準攝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並提取側向指數(lateralization index, LI)等特徵。
  • 機器學習分類: 將提取的特徵輸入機器學習模型,進行分類訓練,以準確判斷癲癇病灶所在側。

此系統的優勢在於將傳統的主觀判斷轉為客觀的數值分析,提高了病灶定位的準確性,且機器自動化分析減少了醫師的人為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此系統在測試集上甚至了100%的病灶定位準確度,非常具有市場潛力。

彭徐鈞副教授專訪:AI助力癲癇治療,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彭徐鈞副教授表示,此項研究成果的取得,代表著團隊在癲癇治療領域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透過機器學習技術,團隊成功開發出一個更客觀、更精準的病灶定位工具,這不僅有助於提升癲癇手術的成功率,更能為患者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

彭副教授強調,這套正子攝影量化定位系統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未來,團隊將積極尋求產學合作,將此技術轉化為醫療器材,並推向國際市場。不僅可以幫助醫師更精準地診斷和治療癲癇,還可以應用於其他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例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造福更多患者。


詳細資訊→正子攝影之機器學習量化定位系統及其運作方法|臺北醫學大學彭徐鈞副教授|第21屆國家新創獎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