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統計指出,上眼瞼下垂的病人約佔3%左右的人口,以台灣約2千萬的人口計算,就是60萬人的市場規模。振興醫院杜隆成醫師發現眼睛周圍肌肉控制眼睛閉合的新機制,並以此開發出經由結膜切口改善上眼瞼下垂的新穎手術方式,不但下垂情形明顯改善,手術與術後復原時間也大幅降低... |
眼睛之所以可以張開及閉合,主要是靠著眼睛週圍肌肉的作用。眼瞼下垂的成因主要是負責將眼瞼往上提的提眼肌功能不良,在外表顯現的便是瞇瞇眼或是一幅永遠睡不飽的表情。同時,病人會不自主地想將下垂的眼瞼撐大,於是眉毛上面的額肌就努力地往上拉,反而造成額頭的抬頭紋增多增深。 此外,嚴重的眼瞼下垂會使眼瞼遮蓋住瞳仁,使得病人為了想要看見前面,形成整個頭往後仰。時間一久,除姿勢不良的問題外,病人常會抱怨頭痛及頸部酸痛,大大影響日常生活。 眼瞼下垂不只影響臉部美觀,也會造成頭頸痠痛等問題 振興醫院杜隆成醫師帶領團隊,從基於眼睛解剖學的構造出發,使用表面肌電圖量測正常人及眼瞼下垂的病人手術後眼睛周圍肌肉的變化,發現除了提眼肌以外,負責將眼瞼下拉、完成閉眼動作的眼輪匝肌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保持眼輪匝肌功能的完整,更能夠降低上眼瞼下垂術後眼睛無法完整閉合的風險。 因此,杜隆成團隊經由結膜切口進行改善眼瞼下垂的手術,避免術中破壞眼輪匝肌,則術後眼瞼下垂的病人其眼輪匝肌會更增加熵值的作用,也就是術後可以加強閉眼的功能。此手術方法完全無痕,不但病人嚴重性眼瞼下垂得到醫治,術後即使有眼睛無法完全閉合的困擾也在一個月內即可恢復。
杜隆成表示,與現有手術方案相比較,新手術不但傷口痕跡小,而且手術時間跟恢復期也短,若兩隻眼睛都進行上眼瞼下垂手術,順利的話可以1個小時內可以完成。此外,傳統的上眼瞼手術外開至少需要3個月至半年的時間才能夠恢復正常,但這項新穎手術方式可以讓病人在1到2週內恢復正常。 杜隆成開發新手術方式可大幅降低病人復原所需時間 目前經結膜內開提眼肌手術完成的病人約1200人,其中重度眼瞼下垂約250人,不但是術後恢復期縮短3分之2以上,達到良好上眼瞼張開的效果,更避免的術後眼睛閉鎖不全的併發症。 除了上眼瞼下垂使用內開提拉的技術以外,團隊另外使用深層聯合筋膜,加強對重度眼瞼下垂的提拉作用。另外後續的雙眼皮方面則使用新的縫合雙眼皮技術,更是和傳統的技術有著極大的不同。 在技術研發方面,團隊也計畫從上眼瞼下垂手術再衍生出更多附加解決方案,包括術後的眼皮縫合和眼皮割除處理等等,都可以使得整體眼睛運作的效果更加完整。 至於產業應用以及市場開拓方面,則會定期或是不定期的成立手術基礎或是進階研習會,使得更多的醫師了解這項手術的功能優缺點,未來更打算開拓到國際醫療,希望3到5年內能夠建立好完整的網站,使得有這方面需求的病人能夠輕易地在社群媒體得到資訊,讓市場再擴大。
|
※本文由生策中心新創幫編輯群採訪撰寫(口述:振興醫院杜隆成醫師 執筆:蔣士棋)。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
Copyright © 2012 - 2025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