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翼醫電創辦人兼總經理李維中,曾經是台灣面板產業的資深高階主管,卻選擇在45歲的壯年踏上創業之路。是什麼原因讓他的職涯轉了一個大彎?對於這家親手拉拔大的公司,他又有那些期待與未完成夢想... |
Q: 為什麼在壯年期選擇創業? 我在45歲的時候,做到外商面板設備商的台灣區主管。這份工作確實待遇優渥,但壓力也很大;你們可能不知道,在台灣一個外商公司的總經理平均只能做兩年! 當時有獵人頭公司找我,問我願不願意去當外商公司亞太區、大中華區的主管,或是進入外國總部。但當時我已經在園區20年,看到很多優秀的年輕人,離開學校以後只想進半導體業當工程師,實在太可惜了,才決定跳出來創業,吸引年輕人一起來做些不一樣的事。 那個時候要下定決心創業很不容易,但就像美國甘迺迪(John F Kennedy)總統在登月演說的名言:「我們選擇登陸月球不是因為這很簡單,而是因為這很困難(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not because it is easy, but because it is hard)」。這句話一直激勵著我:我要做的事情不是我會做的,而是我想做的。 Q: 現在市場有各式各樣的智慧手環、手錶,都宣稱可以測量生理數據,奇翼醫電的產品跟它們有什麼不同? 先談談智慧手環。目前大部分的智慧手環,都是使用LED燈照射皮膚,觀察血管內的紅血球狀態,再推算出心律、血氧這些指標。只要LED燈持續亮著,它就會一直耗損內儲的電力,所以在連續使用時一定得經常充電。還有,如果你戴得不夠緊,感測器發生漏光,或者剛好在磨咖啡豆、削鉛筆,手腕的血液流動出現變化,都會影響數據的準確度──而且,現在的智慧手環也還不能生成心電圖。 至於某些智慧手錶確實有心電圖功能,但必須要在靜止狀態,沒配戴錶的那隻手觸摸錶冠才能成功偵測,偵測期間內什麼事都不能做,而且萬一按壓得不夠確實,數據就亂掉了。所以,智慧手錶也做不到連續性紀錄心電圖。整體來說,智慧手環、手錶只是有生理數據偵測功能的3C產品,就算是宣稱通過醫材認證的智慧型手表,通常也只是軟體通過醫材認證而不是硬體,一旦戴在手上,其實無法完整表現醫材應有的功能,但奇翼醫電要做的,是能提供連續、穩定、高品質生理數據的醫療器材,定位、目標市場都完全不同。 Q: 前兩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奇翼醫電有什麼影響? 真的很苦。我們的募資規劃、產品開發取證都被迫拖延,但公司還在繼續燒錢,那個時候我真的有拿房子去銀行抵押借錢,才付得出薪水。因應疫情,我們也開發了一些防疫的相關應用,像是旅客在防疫旅館隔離時,可以佩戴我們的感測器,讓旅館業者隨時監測房客體溫、呼吸的變化,省去人工聯絡確認的麻煩。 當時我們自己覺得這很符合防疫需求,但真的找上地方政府或旅館業者談合作,他們的意願都不高,最後也沒推成功。但是沒關係,我們也學到一課,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們撐過來了。 Q: 未來3到5年有什麼目標或規劃? 第一個是國際佈局。歐盟跟美國的分公司今年都會正式開業,進行當地後續的臨床試驗還有取證。我們的美國分公司就設在MIT的校園裡面,連郵遞區號都跟MIT一樣,連續性血糖監測的臨床試驗也選在附近的哈佛大學醫院進行,希望能在新英格蘭地區打響奇翼醫電的知名度。 再來就是醫材取證。我們接下來的重點會放在軟體醫材的取證,也就是將心電圖數據應用在各類疾病的監測預警上。這部分將能展現奇翼醫電長久累積的研發實力。
※系列報導:
|
Copyright © 2012 - 2025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