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新創技術
皮膚診斷神器 擊破皮膚檢測市場常見痛點
2022-08-17

目前皮膚檢測市場有幾大痛點,包括皮下膚質評估缺乏完整量化數據、侵入式注射時無法確定是否有效避開血管等。而3D光學皮膚斷層掃描儀提供皮下2 mm的成像深度、5/7微米的細胞級解析度、6x6 mm2大範圍掃描以及10秒快速成像,使臨床醫師能輕易透過不同角度及深度觀測皮下結構,有效辨別病變型態與區域。未來也將透過雲端整合,量身打造服務模式...

現行的皮膚診斷儀器:皮膚鏡與超音波由於各有其侷限性,導致皮膚科醫師在診療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與痛點,例如,色素斑、癬疣、皮膚癌等病變需經切片分析,皮下膚質評估也缺乏完整量化數據,導致與消費者可能有溝通上的落差。由長庚大學蔡孟燦教授團隊與臺大、林口長庚醫院共同研發出的3D光學皮膚斷層掃描儀,可提供三維、高解析度的皮下結構與膚質資訊,一一擊破常見痛點。

※透過元件微型化與自行研發的鏡頭,3D光學皮膚斷層掃描儀重量僅2.1公斤。(照片來源:長庚大學)

客觀、精準膚況評估 克服皮膚檢測市場痛點

目前常見的皮膚檢測市場有幾大痛點,包括侵入式注射時,因無法確定是否有效避開血管,使醫師在施打部位上有侷限,且市場也缺乏有效的醫美治療術後成效評估,以及診斷表皮下狀態高解析度的工具。而透過3D光學皮膚斷層掃描儀,皮膚科醫師、醫美診所與消費者即可獲得客觀、精準的膚況評估資訊。

蔡孟燦提到,該產品的探頭目前是第6代,團隊利用光電機構設計,將元件微型化,加上自行研發的鏡頭,重量減輕到僅2.1公斤。掃描儀提供皮下2 mm的成像深度,可分析角質層、表皮層、真皮層,微血管成像可輔助醫師掌握施針部位及深度,5/7微米的細胞級解析度可做為3D皮膚虛擬切片、3D微血管成像,以用於早期疾病之輔助診斷。加上超越現有競品的6x6 mm2大範圍掃描,利用影像結果演算法,只要10秒就能建立即時皮膚3D影像。100張/秒的快速縱向成像也能大幅降低失真,使臨床醫師能透過不同角度及深度觀測皮下結構,有效辨別病變型態與區域。

※透過皮下2 mm的成像深度及5/7微米的細胞級解析度,成像清晰不失真。(照片來源:長庚大學)

蔡孟燦提到,成像速度的關鍵在於,加強硬體成像速度同時,訊號強度也會因而降低,但團隊透過軟體演算法加強訊號,並去除雜訊,以確保成像的速度與品質。

三種應用場域 量身打造服務模式

蔡孟燦提到,未來將根據醫療機構、醫美診所、藥妝專櫃等場域提供不同模式的服務。首先,該產品能提供醫療機構皮膚疾病輔助診斷模式,協助臨床醫事人員可快速辨別病變型態、區域及深度、輔助皮膚疾病或皮膚癌診斷,以及透過量化皮膚數據來評估治療成效,像是可透過血管密度及血管粗細來追蹤酒糟皮膚治療效果。另外,醫美診所也可透過檢測儀進行雷射手術評估及追蹤應用,如玻尿酸或肉毒桿菌施打時,可作為治療導引確保避開血管部位;皮秒雷射等治療可做為療程成效追蹤。最後,多樣化的膚質檢測報告,可幫助藥妝專櫃根據客戶膚質推薦最合適的療程,並客製化規劃保養品配方。

※未來產品將透過雲端整合數據,提供醫美診所、藥妝業者等不同目的使用。(照片來源:長庚大學)

※系列報導:

※本文由生策中心新創幫編輯群採訪撰寫(口述:蔡孟燦教授 執筆:張家瑋)。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