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新創 - 生醫產品研發
次世代塗藥血管支架發生支架內再狹窄之基因風險預測模式
2022-01-24
劉秉彥教授團隊/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劉秉彥、劉嚴文、許玲維、黃睦翔、蔡惟全、李文煌、李柏增、陳柏偉、黃鼎鈞

目前冠狀動脈血管重建的方法包括: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開心手術) ,或是經皮導管冠狀動脈介入性治療兩種,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需要外科執行開心手術其傷口復原需要較長時間,而心導管支架放置手術風險相較於開心手術風險較低,傷口較小。目前使用自費的藥物塗層支架可以在冠狀動脈損傷部位控制釋放藥物來抑制血管新生內膜的形成,並且大幅降低冠狀動脈支架內再狹窄的機率。雖然這類昂貴的藥物塗層支架已降低患者支架內再狹窄的機率,卻還是會因為患者個人體質的因素有異,而當病患在決定要採取以高價的自費藥物塗層支架置放手術來治療自己的心臟病之前,若可以事先得知本身日後發生支架內再狹窄的機率,便可以提供臨床科學判斷依據,提供在醫學上精準治療的機會。因此,在我們團隊研究中,透過成大醫院心臟內科的”生物-基因-病歷數據資料庫”研究資料發現有5個特定基因的外顯子單核苷酸多態性變異(SNPs)數量多寡與「藥物塗層支架內再狹窄」有其臨床相關性,未來將可以透過病人基因遺傳風險評分模式建立分數,用以判断可能用塗藥支架產生再狹窄的機會,提供在醫學上精準治療的根據。論文並發表於iScience. 2021 Sep 3;24(9):103082。

評審推薦
1. 研究發現總共有5個特定基因的外顯子單核苷酸多態性(SNP)與「藥物塗層支架內再狹窄」有相關性,透過病人基因遺傳風險評分模式建立分數,用以判斷可能用塗藥支架產生在狹窄的比例。
2. 在病患接受高價的自費藥物塗層支架置放手術前,可以事先得知日後發生支架內再狹窄的機率,提供臨床一個診斷判斷、精準選擇治療方式。
2023年度精進成果
為了再次驗證本產品在銀髮族的精準度是否有效,2023發表了一篇文章於BMC Geriatr雜誌,該內容針對銀髮族進行更深入的資料分析,幫助提前預知老年患者接受藥物支架後再狹窄的風險度,並提供醫師臨床照護參考及用藥選擇。此研究於臺灣地區以獲取相關專利,為了讓亞洲人種能夠受益於與歐美不同的基因預測效果,目前美國專利亦積極在申請進行中。因此目前團隊一項成果的發表、台灣專利認可,以及美國專利申請等待核可當中。面對檢測套組在市場上的挑戰,團隊目前開發出: 利用PCR方式的基因檢測套組,目前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的驗證階段,希望提供快速而且價效值高的檢測套組,能夠嘉惠病友需要接受藥物支架置放時,能夠事前預測支架再狹窄機會的訊息,提供醫病臨床決策重要參考。
團隊簡介
劉秉彥
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私立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現職 國立成功大學教授兼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兼臨床醫學研究所所長兼主治醫師
經歷 2019年8月-至今 成大醫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主任
2019年8月-至今 國立成功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 所長
2015年8月-至今 國立成功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 教授
2000年8月-至今 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 (心臟內科) 主治醫師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