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新創 - 生醫產品研發
建立國際疾病分類 ICD-10的創新人工智慧系統
2022-01-24
曾志仁副教授團隊/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曾志仁、林素真、林政宏、許維揚、謝怡珣、陳巧惠、鄭靜如、陳怡倫、曾馨慧、劉育吟、葉俊緯、王廷軒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在醫療資訊的發展成果豐碩,已連續多年獲得各獎項肯定,並於2021年再度榮獲國家新創獎,這次獲獎主題著重在『AI人工智慧系統』與『疾病分類編碼ICD-10』的整合應用。
疾病分類編碼(ICD-10)是一門很專精的技術,也是疾病管理在世界共通語言。這是在臨床照護過程,以國際認可的代碼規則,記錄診斷和處置過程,建立病患就醫檔案,進一步成為醫院與患者申請醫療給付的依據,除此之外也是病歷管理、醫療品質、臨床研究、醫學教育的最重要資源。
【新創研發】
ICD-10的代碼數量高達超過68,000多種以上,現況各家醫院的疾病編碼方式,有98%以上是由醫師、疾病分類師,採人工作業模式,每一筆病歷逐筆逐項挑選,對於工作負荷很吃重,也容易有編碼品質參差不齊現象。
有鑑於此,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與華碩公司共同產學合作開發,在自己的醫療資訊系統成功開發和落地上線使用,運用AI技術優勢,主動挖掘電子病歷系統的數據,資料建立『AI人工智慧的自動化國際疾病分類精準編碼系統』。
【價值效益】
藉由這次獲獎的系統效能,由於大幅提升疾病編碼的精準度、最佳效益的編碼組合,不僅提升臨床服務與醫療管理,在整體「醫療費用給付分析」、「CMI」精準編碼、「DRG合理管控」、以及「醫療品質」都具有重大的價值和效益。
評審推薦
1. 此專案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與華碩公司共同產學合作開發,將AI人工智慧與自然語言分析法導入醫院電子病歷系統,挖掘醫療診斷處置中的所有醫療紀錄、結構化數據、非結構化數據、文字數據、表單數據、檢驗與檢查數據等,成功建立AI 人工智慧的自動化國際疾病分類編碼系統。
2. 具有貢獻性,已有多家醫療院所導入,並與電子業者合作分潤,商業模式可行。
2. 具有貢獻性,已有多家醫療院所導入,並與電子業者合作分潤,商業模式可行。
團隊簡介
|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