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研新創 - 生技製藥與精準醫療
學生組 第三名 - 針對院內感染之鮑氏不動桿菌對氨芐西林抗藥性機制的研究
2012-01-10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林俐利、洪紹芹、許博琛

鮑氏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簡稱A. baumannii,是目前世界上公認院內感染最嚴重的菌種。A. baumannii為一革蘭氏陰性菌,大部分生活在有水的環境中,是人類皮膚上的正常菌叢之ㄧ,且致病力低,但對免疫力低的病人,卻可造成嚴重的院內感染病例。有鑒於A. baumannii院內感染機率的日漸增加,一般院內感染機率約8~12.4%,加護病房中的感染機率更是驚人,高達28.4%1;加上台灣一直以來濫用抗生素的問題,A. baumannii已衍生出高抗藥性(imi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IMRAB)和泛抗藥性的菌種(pan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PDRAB),因此對A. baumannii的治療上也越來越困難,例如imipenem、meropenem等二三線抗生素都已對它失去療效。
臨床治療上,sulbactam這種抗生素為乙內醯胺酶抑制劑 (beta-lactamase inhibitor),殺菌效果上屬於弱效性的抗生素,通常和amplicillin混合使用;令人意外的是,近期研究上發現,單獨使用sulbactam即對泛抗藥性A. baumannii具有療效,而常用的ampicillin並沒有理想中的效果。因此為了探討A. baumannii為何對ampicillin具有抗藥性,以及對sulbactam卻不具抵抗力,我們用質子核磁共振儀(proton NMR)和液相層析質譜儀(LC/MS)進行研究。
初步研究發現,ampicillin在和A. baumannii作用時不穩定,反之,sulbactam在A. baumannii作用下卻可穩定存在。根據實驗果我們推論出,A. baumannii對於ampicillin和sulbactam具不同反應的原因可能為A. baumannii會作用在ampicillin的側鏈上,造成ampicillin的分解,使之失去效用。而一般常用的抗生素,大多具有較複雜的側鏈,A. baumannii對於側鏈的分解或許是其對大部分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的主因。然而,sulbactam不具有側鏈的結構,不會被A. baumannii所分解,可能是能有效治療A. baumannii感染的原因。

評審推薦
使用舊抗生素,發現對鮑氏桿菌有專一性之明顯性抑制效果,對於醫院感染控制具重要性,並有可能性的解決臨床上的問題。除此,用NMR的化學方法去了解有抗藥性的藥之機轉,並有化學的基礎理論來解釋抗藥性,因此對於了解致病菌抗藥性有很大的幫助,進一步可作為抗生素的使用考量參考。
團隊簡介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