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研新創 - 創新醫材與診斷技術
針內超音波-麻醉探針
2022-01-19
江惠華教授團隊/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江惠華、蘇府蔚、卓鐘遠、楊靜芳、楊嘉偉

胸腔區域麻醉術具有縮短住院時間, 與快速恢復的優點, 是麻醉醫學的發展趨勢. 「超音波麻醉探針」能解決臨床胸腔區域麻醉穿刺時,針尖影像不清晰,與肥胖患者不易施作的限制。

本產品應用於胸腔區域麻醉術 - 脊側神經阻斷術 (Paravertebral block, PVB). 臨床操作時,需仰賴體外超音波導引下,對麻醉區域進行穿刺與針尖辨識。

Unmet needs - 胸腔區域麻醉穿刺位置深,針尖超音波影像品質不佳,不易辨識針尖位置,風險性與困難度較高。肥胖患者 (BMI > 30) 麻醉穿刺深度更深,穿刺難度大幅提升,常被排除施作,改用全身麻醉術。且穿刺時,針尖與肋膜(肺臟)距離僅 1~2 mm,若針尖影像不清晰而判斷錯誤,可能造成氣胸等風險。

解決方案:本團隊「超音波麻醉探針」,可置入麻醉穿刺針內,實現針內超音波的功能。透過即時肋膜訊號辨識,達到精準定位與穿刺預警之功能。

本技術特點:(1)微型超音波探針,可置入20 G麻醉穿刺針內使用,軸向解析度達 0.15 mm,具前視 6 mm能力。(2) 肋膜精準定位 - 肋膜超音波訊號具特殊閃爍特性,可作為麻醉穿刺定位的地標。(3) 即時預警功能 - 肋膜位置 辨識、追蹤、測距與預警功能。

評審推薦
1.「針內超音波-麻醉探針」透過即時肋膜(肺臟)訊號辨識(肋膜組織具超音波閃爍特性),達到精準定位與穿刺預警之功能,具創新性。
2.將直徑 0.9 mm的微型超音波探針置入 18G 麻醉穿刺針內,對前方 6 mm 的組織進行辨識,可對穿刺過程中的肋膜組織進行定位及辨識與預警,符合臨床的需求。
3.針對肥胖患者在臨床使用上較競爭產品更具優勢,運用價值高。
團隊簡介
江惠華
學歷 美國Georgia Tech. PhD. EE
現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醫工所 特聘教授
經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醫工研發中心主任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 執行秘書
●國科會 醫工學門 召集人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