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新創動態
《新創動態》腦中風患者福音!讓好手教壞手, 鏡像機器人如何助癱友「一臂之力」?
2021-03-31

全球每年約有550萬人因為中風而死亡,台灣每年更有3萬人首次發生腦中風,其中約有88%病人會出現肢體癱瘓症狀,科技如何助復健治療一臂之力?

「鏡像」輔助治療,訓練手指找回自主

為健康的那隻手穿上黑手套,再替失能手部裝上650公克的鋁合金機械手,當黑手套緩緩在空中做出「OK」、捏指等手勢,機械手也能如同管樂團指揮,既優雅又有自信地同步。重複這些雙手協同、對一般人看似輕鬆的動作,卻是腦中風患者的復健日常。

據統計,中風病患因為腦部損傷造成手部功能障礙,甚至約有三分之二患者手臂癱瘓;若透過練習手部動作刺激神經網路,進行早期治療,有愈高機率助患者復原。

 

相關資訊 ─ 富伯生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初創企業獎

 

富伯生醫打造的「鏡像手復健機器人」,是將外骨骼設計的裝置戴在患側手掌上,以馬達驅動5根手指上的3節機械關節,執行單手指、多手指、全手掌動作。

特別的是,這款機械手具備「鏡像治療」模式。患者為健康的單邊手穿上黑色手套,上頭配有感應器,會偵測手套的動作變化,回傳機械手馬達,再有如照鏡子般,輔助患側手同步做出拿、握、捏等動作。

這樣的動態回饋,可協助手部障礙較大的病患,重複練習復健動作,且不受限肌耐力與張力。富伯生醫已正式導入桃園長庚醫院與全台7間地區醫院,累積治療逾400名患者。

 

機器人助癱友復健,還需克服這道門檻

有中風復健需求的族群為數並不少。台灣腦中風學會引用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表示,全球每年約有550萬人因為中風而死亡,其中有三分之二來自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台灣每年約有3萬人首次發生腦中風。

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曾撰文指出,腦中風發生後,約有88%病人會出現肢體癱瘓症狀。傳統復健治療上,多讓病人進行取物、捏黏土、扣扣子等活動,但僅適用於受傷較輕的患者。對於動作障礙較大的患者來說,由於自主幅度有限,過去得由治療師輔助被動關節活動,更因為治療過程多僅能重複循環特定動作,較難引發患者學習意願。

目前像是台大醫院、北醫附醫等醫學中心,已各自引進不同廠牌的機械手復健設備,顯示機器輔助復健趨勢持續成長。「現行最大挑戰還是售價。」富伯生醫總經理黃建嘉表示,機械手由於開發成本、設計限制等因素,國外多數廠商開價都超過新台幣200萬元,且需搭配大型電腦或螢幕使用。

國產復健機械手若是僅使用單邊,搭配感應手套,售價約65萬元,不過規模較小的醫療院所,負擔起來仍會有壓力。因此,富伯現已提供企業租賃制服務,並計畫推出初階款產品,打入居家市場。

展望裝置無線化,VR增添復健趣味

投入復健機械手的業者,不只台灣廠商,國際也有義大利(Gloreha)、香港(Rehab-Robotics)等公司。

競爭者這麼多,怎麼拚高下?黃建嘉認為,復健成效需經過醫師評估,加上耗費時間長、觀察不易,因此很難說誰的產品或方法較有效,而基本要求是通過美國、台灣食藥署認證。但他相信,「輕量化」與「合理售價」將是未來發展主軸。

黃建嘉說,若未來能突破技術限制,加上政府醫療法規更開放,機械手有望能結合虛擬實境(VR)內容,提高復健趣味性;或是擺脫現行設備需連接電源、訊號線的限制,採無線傳輸,就能更真實地還原手部動作。

 

(來源:數位時代  吳元熙撰文)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