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新創技術
一滴血搶救兒童心臟?用大腸桿菌蛋白質抗體即時診測川崎症
2022-05-05

川崎症一般診斷方式仰賴醫生從臨床症狀作判別,非常主觀,因此郭和昌醫師一直希望可以有更客觀和科學的方式幫助家長更快且更準確取得診斷結果。他與國立成功大學的陳健生教授共同合作,開發出川崎症抗體生物標誌,準確度提升到97.7%…

「這是醫學知識的邊緣,再往前走就是未知的領域,需要我們去探究。」長庚大學教授羅時成曾經對著當時醫學院在學且充滿好奇、不停提問的學生郭和昌說。聽到學識淵博的教授這麼說,郭和昌開始有了要在醫學領域投入研究並做出貢獻的想法。

後來郭和昌在高雄長庚兒童醫院於楊崑德教授和王志祿醫師引領下,以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身分開始進入複雜且棘手的川崎症(Kawasaki Disease, KD)領域,這一路走了將近20年,讓他成為亞洲排名第一的川崎症專家,至今發表川崎症相關論文136篇,數量為全台之冠、全球第三,並成立全國第一個川崎症中心、開辦全國第一個川崎症門診,也組織全國第一個川崎症關懷團體–中華川崎症關懷協會等等。「是因為病人的需要,我才會一直做這些事,而不是為了要成為第一才做,因為我的目標是要解決病人的問題。」被媒體喻為「熱血仁醫」的郭和昌娓娓說著,展現了他母親希望他成為視病猶親的良醫風範。

郭和昌認為一般診斷方式是仰賴醫生從臨床症狀作判別,非常主觀,因此郭和昌一直希望可以有更客觀和科學的方式幫助家長更快且更準確取得診斷結果,他想到幾種可以嘗試的方向包括抽血、分子診斷、蛋白質抗體或是紅外線偵測等。後來遇到了在成功大學食品安全衛生暨風險管理研究所任教的陳健生教授,兩人從大腸桿菌下手,認為其在邏輯上有助於嬰兒的體液免疫反應,並可能可以輔助鑑定川崎症的標記物。


※圖為國立成功大學-陳健生教授實驗室團隊。郭和昌醫師與陳健生教授(左三)聯手合作開發找到臨床上可以幫忙提早診斷的快速方法。(照片來源:高雄長庚醫院提供)

陳教授早在2008年前就測試找出血液中大腸桿菌的抗體達4,200多個,成果也於國際期刊中發表;和郭醫師合作後,多年來使用高通量技術來表達和純化大腸桿菌蛋白,從中找出20幾個抗體,可以區別川崎症和一般發燒的差異,進而開發大腸桿菌蛋白質微陣列,成功分析血漿(只需要125pl的量,相當於百萬分之一毫升的血液,亦即少於一滴血的量)中的蛋白質抗體並鑑定炎性腸病和雙相型障礙中的抗體生物標誌物,做出全球首創的川崎症分子診斷輔助工具-大腸桿菌蛋白質抗體微陣列檢測套組,便利、快速且專一性高,準確度也從起初的81%提升到97.7%!此診斷套組的耗材成本預估只有免疫球蛋白治療費用的5%以下,而團隊預計將技術授權予國內生技公司,多國專利也正在申請中。

每個發燒超過五天的病童都可用檢測工具確認是否為川崎症,郭和昌希望診斷工具早日可以普及,才能照顧到千千萬萬的孩子,免於診斷和治療的延誤。正值新冠疫情期間,他也特別指出,有一個在2020年才被定義的新病症叫MIS-C (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近來發現有一些感染COVID-19的兒童和青少年也同時有了MIS-C這個罕見併發症,會引起類似川崎症的症狀,包括全身性發炎、發燒、皮膚疹、器官衰竭或是結膜炎等,病情可能部份或完全符合川崎症的診斷條件,家長不可輕忽。對此,郭和昌與團隊另外開發成功的「非侵入式的光學偵測裝置」,就是運用紅外線及人工智慧來協助鑑別會傷害兒童心臟的川崎症與COVID-19導致的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幫助即時確診以提供正確治療,保護孩童心臟健康。郭和昌也透露他的新目標是想要找到川崎症的致病病因,而他認為MIS-C有可能是研究川崎症病因的新契機!


※圖為團隊開發的大腸桿菌蛋白質抗體微陣列晶片。(照片來源:高雄長庚醫院提供)

※系列報導:

※本文由生策中心新創幫編輯群採訪撰寫(口述:郭和昌醫師 執筆:楊淇崴)。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