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創獎集錦
【2023新創獎集錦】英業達、友達加入新創幫投資聯盟助力生醫新創,盼法規鬆綁打造更多「富」國神山
2024-03-07

友達光電和英業達集團加入新創幫投資聯盟。左起為友達光電執行長暨總經理柯富仁、英業達集團會長葉國一、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國家新創獎評審團總召集人楊泮池。(攝影/黃宜稜)

文/趙敏、黃宜稜

生策中心繼2023年12月初與富邦、國泰、台新等金控及瑞昱半導體組成「新創幫投資聯盟」,在12月27日舉辦的第20屆國家新創獎頒獎典禮上,科技大廠英業達集團和友達光電也與生策中心締約。英業達集團會長葉國一說,台灣有充沛的醫療研發能量,不久前他參觀2023台灣醫療科技展,看到許多「富」國神山,期盼未來在投資聯盟中協助新創團隊募資和產品落地,打造更多座「富」國神山。

葉國一盼AI整合生醫,提升全民健康

被譽為投資界「大善人」的葉國一,近年常砸重金投資生技醫療產業。葉國一笑說:「我經常被我太太罵,她說:『耶穌背一個十字架,你要背幾個?』」但他始終相信人性本善,「我也是兩手空拳創業出來的,只要年輕人想創業,且方向是正確的,無論是以公司或是個人名義,我都可以投資。」

因為上市上櫃公司受到相關法規限制,許多新創團隊還沒有財報,無法通過公司投資審查,葉國一會先以個人身分投資,等後續營運發展更加完整,再由公司出面投資。

葉國一表示,自己是以投資人身分加入新創幫投資聯盟,純粹是想幫助新創團隊創業。國家新創獎獲獎團隊經過評審用心評鑑,品質項目都很好;台灣醫療研發量能充沛,如果能搭配科技業的AI技術,能讓檢測速度更快,提升全民健康。

然而,葉國一話鋒一轉,指出醫療與科技的跨域結合,讓企業面臨許多挑戰,其中有些環節需要政府協助,例如當前面臨的法規問題。

他回憶,自己1972年創業,當時電子業剛在台灣盛行,電晶體只能仰賴進口,然而受限於嚴苛法規,產品必須經過警備總部核可才能使用,偏偏警備總部不了解電晶體的功用,常常一擺就是1週~1個月,讓公司作業流程被迫延遲。直到後來,幾家電子業者共同爭取,才改由警備總部直接派駐工廠,自此讓台灣電子業發展得更快。

如今,生醫產業蓬勃發展,卻又面臨法規跟不上的窘境。他舉例,COVID-19疫情期間,他投資國內一間生產快篩試劑的工廠,但國內醫材認證的速度不夠快,生產的試劑被衛生單位裁定違法,讓他覺得相當可惜。「假如法規可以適當鬆綁,相信台灣生醫業界會跑得更快,幾座『富』國神山就會起來了。」

左起為國家新創獎評審團總召集人楊泮池、英業達集團會長葉國一、友達光電執行長暨總經理柯富仁、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

友達從顯示科技跨足生醫具豐富經驗,將為新創打造跨域合作機會

「新創是國家和產業重要的能量,現在的醫療、生技創新需要跨領域結合。」友達光電執行長暨總經理柯富仁說。友達光電加入新創幫投資聯盟,希望提供更多跨域合作機會,將學術、技術、產品、行銷,透過企業的製造、研發和面對市場的經驗,讓新創有發展的沃土,新創和產業結合可以產生更多火花。 

近年ICT產業跨足生醫產業,友達光電已有豐富的經驗。柯富仁說,友達是做顯示技術和產品起家,現今醫療領域的專用顯示面板全球三分之一出自友達,「我們因此知道很多醫師和醫療設備廠商對於未來顯示的需求,再延伸到影像醫學、精準醫學的趨勢發展。」

不過,柯富仁也提到科技業投入醫療時面臨的困難。例如,友達3D顯示器結合達文西機器人的配套產品線,都必須取得醫療相關的認證;「取證時間是決定產品能不能投入市場的關鍵,產品做好了可能要花很長的時間取證才能投入市場,這就是從產品面上看到的時間差。」

柯富仁說,醫療是人力和腦力密集的工作場域,透過ICT轉化成產品,如果能讓腦力有更強的發揮,可以降低人力負擔、提升整體醫療能量和素質,而且具有很大的商機。特別是透過生策中心這樣的平台,把醫療場域的創新結合ICT的投資,加快製作產品的速度,並提供技術、法務、行銷、製造等經驗,有機會把市場拓展到全球。

楊泮池盼鬆綁法規,醫療、ICT、資金組鐵三角,促新創打國際盃

身為國家新創獎評審團總召集人,楊泮池說,台灣ICT產業具國際競爭力,很多都跨足生醫產業十幾年,但是工程師埋頭苦幹地做,實際應用到醫療場域有落差,醫療端又太忙。因此,生策中心打造跨域、對話的平台,除了醫療、ICT,還要把資金拉進來,形成「鐵三角」,也希望鬆綁法規,讓新創有堅實的後盾打國際盃。

楊泮池說,台灣COVID-19研發檢測技術做得很好,但是最後買的卻是進口的產品,因為政府的審查速度太慢了。反觀韓國藥廠Seegene只花了2週,就獲得韓國衛生主管機關核准緊急生產核酸檢驗試劑認證,在新冠肺炎爆發期間,不僅供應國內檢驗的需求,也出口到其他國家,讓全世界看到韓國生技研發的實力。

國家新創獎評審團總召集人楊泮池呼籲政府鬆綁法規,讓生醫新創團隊有堅實的後盾打國際盃。

法規過嚴讓台灣錯失防疫商機,還可能影響接下來的個人化精準醫療發展。

2024年「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將納入健保給付,可望造福更多癌友;不過衛福部先前設下「落日條款」──即「特管法」規定,實驗室自行研發檢驗技術(LDTs)的基因檢測項目,必須在2024年2月9日前通過正面表列納管。楊泮池說,到目前為止還有超過千件待審,審查速度太慢,如果台灣要把「兩兆雙星」生醫產業拉上來,法規應該要鬆綁,才有機會發展經濟,與國際競爭。

加速醫院場域驗證,建立產品商模

近年興起科技業跨足投資AI醫材的浪潮,並積極取得美國FDA和衛福部食藥署的醫療器材軟體(SaMD)認證,但是取證後能否獲利還是問號。楊泮池說,台灣的軟體實力其實很強,問題在於沒有建立商業模式,每一家都要去歐盟、美國取證,當然慢又燒錢;應該要讓他們可以在台灣取證,醫院端幫忙驗證,如果食藥署能搭配新南向政策7國10中心,把產品推廣到海外使用更好。

楊泮池也說,在驗證的過程中,醫院端的加入很重要。「FDA和TFDA核准藥物或技術,一定要看醫院端做臨床試驗的結果是否合乎有效;醫院端沒有驗證,東西就無法推到市場。」

吳明賢:台灣生醫新創具3大優勢,不應被防弊政策受限

2023年臺大醫院及所屬分院共有11項技術獲得國家新創獎。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說,台灣基因檢測做得很好,包含新生兒篩檢、基因醫學等,很多技術甚至領先國際。

他指出,台灣生醫與ICT合作具有三大優勢。首先,台灣ICT產業在硬體製造已受到國際肯定,醫師與工程師聯手更能達到軟硬通吃;其次,台灣有成熟的醫療體系,再透過衛福部一國一中心計畫,可以邀請東南亞的醫師來受訓、交流;最後,台灣醫師具有中、英文的雙語能力,在國際化醫療具有優勢。

即使台灣生醫新創具備眾多優勢,吳明賢同樣提到法規過於嚴苛。例如,許多非侵入性的醫材,如果場域驗證有效果,而且第一線使用起來更方便,通常在國外很快就能通過審查;但在台灣卻受到許多限制,「因為台灣的法律幾乎都用在防弊。」

他解釋,台灣公立醫院醫療研發量能豐沛,包含榮總體系、軍醫體系、教育部體系、衛福部體系等,約占台灣醫療研發量能的50%以上,卻受限於法規,從防弊的角度禁止公立醫院投資生醫企業,反而讓這些研發成果無用武之地。

吳明賢說,台灣法律總是擔心會有例外,希望能訂得面面俱到,對於守法的業者要付出很高的成本,可是對於違法的業者又只是輕罰。他呼籲,立法時可以更針對生物科技等新創企業,提出獎勵機制。

台灣生醫新創有充沛的研發能量,但是科技業、醫院代表都提到目前法規過嚴,反而阻礙新創發展。

健全生醫產業投資,打造更多座「富」國神山

台積電被稱為台灣經濟的「護國神山」,生技產業則被許多人看好是下一座「富」國神山。楊泮池以丹麥糖尿病藥物商諾和諾德(Novo Nordisk)生產減肥藥,讓丹麥2022年GDP總值達4,060億美元為例,「台灣有這麼多talent,土壤我們自己要改善。」

「WHO(世界衛生組織)近年在推invest in health(投資健康),這才是未來國家強不強的關鍵。」楊泮池說,醫療投資並不代表每個人都要繳更多的健保費,把生醫產業的發展寄託在健保上是不對的,應該透過病人自費、商業保險給付或健保co-pay(共付額)的機制,促進生醫產業發展。


相關報導

觀看更多: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