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創獎集錦
【2023新創獎集錦】國家新創獎展現跨域合作能量,評審團期許4大技術領域累積實證、拓展國內外市場
2024-03-07

輝瑞藥廠的口服抗病毒藥品Paxlovid(倍拉維)在治療COVID-19扮演重要的角色,獲得國家新創獎國際新創生技製藥與精準醫療類獎項。

文/施俊宇、彭婕妤、黃薰儀 整理/趙敏

第20屆國家新創獎經過90位評審、歷時3個月審查,頒獎典禮於2023年12月27日在台北漢來大飯店舉行。由評審團總召集人楊泮池率領4大技術領域的8位審查召集人,點出評審團在審查過程中,看見臨床與學研創新趨勢特別著重癌症、心血管或高齡疾病治療,不少技術結合AI輔助,為醫療現場帶來顛覆性的創新。

國家新創獎分成企業、國際、初創、學研、臨床、育成組,4大技術領域包含智慧醫療與健康科技/創新醫材與診斷技術/生技製藥與精準醫療/農業與食品生技、特化材料與應用生技、環境科技與能源應用。本文整理8位審查召集人對於各技術領域獎項的審查觀察與期許。

【智慧醫療與健康科技】

智慧醫療與健康科技召集人、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首先提出審查觀察。在新創科技布局上,2023年智慧醫療與健康科技類獲推薦的項目突破過去的技術門檻,甚至有在國際競爭中突圍的案例;其中,有1項技術已被美國FDA授予突破性醫材資格,有3項技術取得美國及台灣AI醫材上市許可、1項成功國際授權,更有健康平台累積達到10萬全球用戶數,為智慧醫療領域注入新的科技動能。

第20屆國家新創獎智慧醫療與健康科技召集人吳明賢。

另外,健康穿戴式裝置、智慧運動感測、數位管理決策、醫病決策輔助等開發項目,多數已在醫院完成場域驗證,優化醫療流程和健康管理系統,並透過回饋系統與數據分析,持續保持技術的前瞻性、提升醫療品質及效率。

至於全球智權策略也相當完備,共累計取得134個專利,並有90多項IP布局中。吳明賢期許2023年獲獎的新創利基技術,未來能加強市場深化策略和規劃商業模式,擴展國際市場及增加市占率。

【創新醫材與診斷技術】

創新醫材與診斷技術召集人、中研院院士張文昌指出,2023年共有6項技術、2家初創企業獲得委員推薦,在4大面向、12項新創評估指標,展現技術競爭利基與應用效益。

張文昌說,2023年獲推薦的技術不僅具備自行開發和生產製造關鍵元件的核心能力,也充分發揮軟硬科技整合效益,將台灣發展電子、電機的優勢結合軟體及生醫應用。

第20屆國家新創獎創新醫材與診斷技術召集人張文昌(右)和呂正華(左)。

創新醫材與診斷技術召集人、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署長呂正華則提到,這次參賽的團隊,從薄膜電晶體顯示技術、微型化顯微鏡頭、精密機械手臂等,到數位電訊號分析與神經調控、AI演算等軟體整合,提供整體整合性的解決方案,而非只為單一設備或科技,更符合臨床終端的需求。在全球智權策略方面,已累計取得184個專利,並有150多項IP布局中,期許獲獎的新創技術,能夠加速導入國內外市場應用。

【生技製藥與精準醫療】

生技製藥與精準醫療召集人查岱龍發表審查觀察,2023年有9項國際新藥、6項國內新藥與精準檢測,以及2家初創企業獲得委員推薦。在4大面向、13項新創評估指標,展現關鍵創新與臨床價值。

查岱龍看到國際藥廠的前瞻新藥接軌台灣臨床量能,包括革命性的CAR-T細胞治療藥物、mRNA疫苗與免疫製劑,鏈結台灣臨床機構,持續拓展新適應症研究、上市後藥品試驗,以及技術平台的專案合作。

第20屆國家新創獎生技製藥與精準醫療召集人查岱龍。

此外,國內藥廠的突破性新藥技術平台,也展現研發產製的成熟度與領先優勢。包括異體幹細胞製劑、醣蛋白疫苗技術,以及地區性傳染病疫苗開發,團隊經過多年的投入,將啟動後續各階段的國際臨床試驗,為國內新藥產業奠定重要的里程碑。查岱龍希望獲獎的新藥與精準醫療技術,能快速累積實證,透過和臨床端的合作,為病人制定更好的治療策略。

【農業與食品生技、特化材料與應用生技、環境科技與能源應用】

農業與食品生技、特化材料與應用生技、環境科技與能源應用召集人、義守大學特聘講座教授蕭介夫說,在農業與食品生技共有4項技術、3家初創企業,以創新應用達到農業加值化的成果。

在創新優勢上,獲得推薦的技術都具備自主研發及製程開發的能力。包含菌種篩選改良、指向型發酵、特殊水解與萃取技術應用,不僅能有效提升農產品的整體利用率,更提出減少碳排、增進綠循環與植物固碳等數據,體現環境永續和綠色經濟的實質效益。

第20屆國家新創獎農業與食品生技、特化材料與應用生技、環境科技與能源應用召集人蕭介夫(右)和談駿嵩(左)。

針對特化材料與應用生技和環境科技與能源應用總結報告,農業與食品生技、特化材料與應用生技、環境科技與能源應用召集人、清大化工系榮譽教授談駿嵩說,這次共有3項技術、3家初創企業獲得委員推薦,利用環保纖維和多種資材,從原料選用、特殊製程開發階段扣合環保、循環經濟思維;開發出的高值化產品,從衣料、醫材、資材及高轉換效率的新型能源系統,都展現綠能與環境領域相關的創新能力。

他期許2023年獲獎的技術,能為全球環境永續和能源應用領域帶來影響,實踐循環經濟的效益。

【學研新創、臨床新創】 

學研新創獎7大領域,共有75項技術與產品獲得委員推薦。其中,多數的研發團隊結合生醫、電機、資訊、半導體、材料開發等不同的領域知識(domain knowledge),以跨領域的組合,再加上醫師的參與,相較以往,更能切中臨床第一線的需求與痛點。

第20屆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獎召集人吳麥斯(右)和臨床新創獎召集人張文瀚(左)。

為了加速新創成果產業化、商業化,學研新創獎召集人、臺北醫學大學校長吳麥斯提出精進建議。在生技製藥與精準醫療領域,新靶點抗體藥物的智財申請策略需加強規劃;細胞、外泌體的產品規格,量產後品質一致性是關鍵;至於以預防方式給藥,需先確認未來執行臨床試驗的指標或生物標記(biomarker)。

在創新醫材與診斷技術、智慧醫療與健康科技領域,吳麥斯提醒,創新產品應及早確認上市法規途徑和可用性評估;遠距醫療或監測用途產品應簡化設備裝置,更有助於落地應用;醫療器材軟體(SaMD)取證則應及早諮詢主管機關,確認臨床試驗設計規劃。

臨床需求是驅動生醫創新的關鍵。臨床新創獎召集人、馬偕紀念醫院總院長張文瀚說,2023年臨床新創獎共有64項創新技術、產品和服務獲得委員推薦,團隊結合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科研創新成果,從挑戰癌症早期診斷、憂鬱症精準治療等還未攻克的醫學難題,到建置大數據分析模型輔助臨床決策,並開發各種輔具、產品解決現行臨床困境,都已累積相當的數據與實證。

張文瀚對於生醫產品研發提供精進的建議,包含應以數據資料推估整體效益,做為技轉授權的依據;此外,應建立專利技術屏障、確保專利自由營運(FTO)。在醫療軟體方面,結合臨床數據的AI自動分類模型,應訂出最低資料輸入要求,以確保聯邦學習及跨院驗證能推廣使用,還有將人種及各國案例數納入評估,並確保敏感資料不外洩。

綜合國家新創獎評審團隊的點評,可看出第20屆國家新創獎得主掌握關鍵技術、具備市場競爭力,以及更注重環境永續等趨勢。評審委員也鼓勵新創團隊,獲獎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期許每一個新創都能務實實現。


相關報導

觀看更多: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