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研新創 - 創新醫材與診斷技術
新型自駕單射流電紡絲平台構建3D功能性支架於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應用
2024-01-03
周家復特聘研究員團隊/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

周家復、納瓦尼森-巴強達

迄今為止,在臨床治療中以人造組織結構來替代傳統的組織移植物極具挑戰性。人體組織的多尺度複雜性考驗了現有方法(含先進的3D列印)的有效性,由於其不易實現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 (TERM) 應用的臨床適用結構。 我們最近發展了一種新穎的自駕單射流3D電紡絲工藝。該工藝能夠通過自我複制從小到大尺寸的3D模板來自主構建3D形廓支架,類似蠶繭結構,並採用FDA核准的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聚己內酯 (PCL)的單射流,製作具有高解析度和形狀保真度的細胞支架。獨特的單射流在微懸臂式射流 (M1) 和鞭打射流 (M2) 之間的自動切換以及獨特的環場感測及高目標特異性,使電紡絲能有序且自排列的製作仿天然細胞外基質結構,並共形地貼附在二維和三維模板上,以生成模仿人體器官的3D形廓支架,例如3D人體面部、血管、乳房和乳頭等,均具有梯度孔隙率和強大的力學性能,可自站立且有高度的形狀記憶性。尤其,單射流3D電紡的自構建功能強、再現性高且具有高靈活性,從而能構建各種二維及三維支架,可廣泛的應用於TERM。在成功完成原型機和自動化後,我們計劃將推出第一個商用3D電紡絲平台至價值數十億美元的TERM市場,並希望在未來3年內成立新創公司及展示數項TERM的應用。本技術已獲中華民國專利並已申請美、中、歐盟專利。

評審推薦
1. 本產品是一種新穎的自駕單射流3D電紡絲技術。通過自我複製從小到大尺寸的3D模板而構建3D形廓支架,具有高解析度和形狀保真度,可作為組織工程之產品。
2. 利用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聚己內酯的單射流,模擬人體器官的3D形廓支架,如面部、血管、乳房等,均具有梯度孔隙率和高度形狀記憶,且再現性高、靈活性高,符合個別需求。
3. 該技術已獲中華民國專利,並申請多國專利,專利佈局完整。
團隊簡介

周家復

學歷

博士

現職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 特聘研究員兼副所長

經歷

。2023-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 特聘研究員
。2006- 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 合聘研究員
。2007-2018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 合聘研究員
。2006-2023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 研究員
。2005-2010 合聘副教授, 生醫工程系,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
。2003-2005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物設計研究院/應用奈米生醫中心 副教授暨首要研究員暨共同創辦人
。2000-2002 摩托羅拉研究院/微工藝實驗室 首要科學家
。1997-2000 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及分子生物系 NIH 博士後研究員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