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新創動態
《借鏡日本》新創業的後盾— 基礎研究、孵化環境
2013-08-05

[工商時報 記者 董正玫]2013/07/31

創新創業是近年熱門議題,無論在推動研究成果商品化,或孕育創新環境的過程,國家的創新系統扮演重要的基盤角色,政府、企業與學研單位緊密互動與連結,有助於創新活動的發展與應用。

創業政策在近年得到關注,是激發一國或地區經濟主體的創業並提高其創業活動水平而採取的政策措施。

以日本為例,二次世界大戰後到1990年代泡沫經濟發生前,在政府獎助企業研發的政策下,企業專注於技術能力提升且勇於投資研究發展,在厚植競爭力的前提下,企業的活化度高,並發展出「終身雇用」制,讓員工願意為企業賣力工作,因此減少人員流動產生的成本浪費、技術外流等問題,卻也塑造了企業對於技術「非我所創」(NOTINVENT HERE)的情愫。

進入21世紀,日本企業發現僅仰賴自我研發的作法緩不濟急,使得企業失去競爭力,因而開始轉變,藉由與學界的研發互動,促進技術實力,促成產學加強連結的議題。

此外,為落實科技發展與創新,日本政府於1995年通過科學技術基本法,有效改善科技研究環境、提升研究人員研發能力,振興科技為首要課題,並據此法,每5年提出科技基本計畫;並於1998年通過技術移轉法、1999年通過產業再生計畫、2004年通過國立大學法人化等措施,都為改變學校研究成果商品化,促成創造企業競爭力與價值。

但在多項政策措施調整後,日本統計發現,學校衍生的新創事業家數並未成長,從2005年後反而下降,且新創事業後來休業、清算的比例高,首次公開發行的比例低。

探究後發現,資金不足是首要原因。此項因素,台灣與日本相似,天使投資不活躍,創業投資多為銀行業者,考量營運績效,不傾向將資金投入新創事業,使得新事業的發展數量無法提升,這是東京大學設立自有創投公司的原因。

其次,受到終身雇用制度影響,使得一流學生以爭取一流會社的工作機會為主要目標。

社會上也存在害怕失敗,致使降低承擔風險意願的氛圍,加上學校對於師生創新創業的鼓勵不夠積極,使新創事業發展的氛圍無法建立。

為此,東京大學開設相關課程,協助新創事業團隊規劃發展藍圖和尋找市場商機,以及提供適合孵育新創事業的環境著手解決。

日本政府也在2012年提出START PROGRAM,對於通過審查的新創事業,提供創業資金、創業家輔導、法律和專利諮詢等服務;第一年可獲政府全額資助,第二年起逐年遞減投資比例,並引進民間的資金,直到第四年政府資金完全退出。意在為民間把關新創事業的競爭力,也是在打強心針,鼓勵天使和創業投資共襄盛舉。

台灣和日本相似之處,在於同樣由科技基本法和重要科技發展藍圖來領軍,有利於產官學研集中資源和生態系統的活化,帶動研究成果商品化的發展。相較兩國發現,較缺少關注基礎研究的深入研析、欠缺長期資本投入等,反而失去了創新萌芽的基礎。

借鏡日本的啟示,台灣除了要持續加強基礎研究,也可以強化 政府、產業、大學的功能,以及像工研院等中介組織的連結。

政府可以扮演火車頭的角色,協助產業界擬定更優惠、更有彈性的新創制度,呼應市場需要,加強產學連結;也可善用中介組織,提供創業者企業業師輔導(MENTORING)、早期資金投資(FUNDING)、國際市場連結(NETWORKING),以及與全國130家大學和其他機構的育成中心協同合作的服務,營照創新創業的氛圍。

(本文作者為工研院IEK產業競爭與創新研究部 資深研究員)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