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新創動態
談台灣微創醫材 遍地開花 新能量風華起
2015-08-10
【工商時報 記者 杜蕙蓉】

益安總經理張有德認為,台灣微創醫材產業將進入遍地開花的好時機,隨著「史丹佛計畫」、生技整合育成中心(SI2C)和台大、陽明、成大和交大等學術機構開始複製的商機模式和益安團隊,這波新能量將有機會分食2019年505億美元的微創醫材大餅。
張有德認為,從國際市場來看,不管是醫藥或醫材領域,都進入大者恆大的併購潮,大廠快速整合,對台廠來說,是警訊也是機會。

他表示,國際大廠整合是為了壟斷通路,希望降低營業成本,增加營業效率,這是警訊;但目前國際大廠只專注於與FDA等主管機關溝通、申請藥證執請照、健保談判及通路銷售;而研發、生產,大都採取外包,此二個領域是台灣的優勢也是台廠的機會,國內生技公司應趁這一波大洗牌中,打進國際大廠的供應鏈,成為合作夥伴。

就國內微創醫材產業來看,雖然起步較晚,但以台灣的ITC產業成就和醫生人才,高階醫材沒有理由發展不起來,因為高階醫材大都是醫生發明的!而且目前台灣微創醫材人才和選題正加速整合,很快就可以展現新能量。

張有德表示,為了培養台灣高階創新醫材人才,他和國科會駐舊金山科技組長楊啟航在2008年即共同提案,推波「史丹佛計畫」,目前已培養超過40位的種子部隊,而致力於扶持新創公司的SI2C,10個案子中就有8個是創新醫材;另外,台大、陽明、成大和交大等學術機構也投入開發新醫材,並開始複製商機模式,加上益安的團隊,這些案子,只要有1、2家成功打進國際市場,產業的氛圍就會不一樣。

張有德認為,現在是台灣發展生醫產業的最佳時機,不僅有資本市場支持,生技也是全球最蓬勃的產業,而且大陸目前醫材發展,還是停留在以「山寨版」的普及化產品為主,這讓台灣很有餘力開發創新產品,未來授權對象也相對廣闊。

此外,醫材開發不是一翻兩瞪眼,臨床以大型動物為主,失敗機率較低,發展時間較短,投入資金相對少,即使其市場規模沒有藥品大,但醫材卻是「連續安打」,而不是「偶爾全壘打,卻常被三振」,是最適合台灣產業的發展。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