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新創動態
《國際要聞》人鼠大腦問世!助攻神經精神疾病新藥開發
2022-10-17

※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近日成功發表人鼠混合腦,,有助神經精神疾病藥物開發。(Photo credit: Stanford University)

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近日成功將人腦細胞移植到老鼠身上。這些人鼠混合腦可用於研究自閉症(autism)和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等疾病,代表著有效療法開發的一個重大轉捩點。

研究人員表示,人腦不容易取得,這會妨礙研究人員對這些疾病的了解。因此,建立非侵入性的人腦模型是解決這些情況最有希望的途徑之一。

這項研究於9月發表在《Nature》期刊,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如何將幹細胞培養成微小立體類器官結構,並將其移植到新生大鼠的體感皮質區(somatosensory cortices),這個區域與感覺器官訊號的接收有關,包括大鼠的鬍鬚,接著再將它們送到大腦的其他地方進行解釋。這些結構與大鼠成長的大腦相結合,長出新的神經元。六個多月後,它們完全整合,有了血管和與其他細胞的長、短連結。

隨著這些細胞與大鼠腦中連結,研究人員可以使用標準的神經科學工具,如電極和鈣離子成像(calcium imaging)來研究它們。首先,為了觀察人類的大腦部份是否會對外部刺激作出反應,科學家們在植入細胞的另一側撥動老鼠的鬍鬚,而這刺激會導致細胞的激發(fire),表明它們具有功能性。

接下來,研究人員試圖找出這些細胞是否能影響大鼠的行為。在研究之前,他們對一組類器官進行了基因改造,使其接收光纖傳遞的藍光,而光纖隨後被植入大鼠的大腦。接著,研究人員交替地改變了光的顏色。如果大鼠在給予藍光時舔了水口,它們就會得到水。在兩周的研究結束時,當老鼠接收到藍光時舔水口的頻率更高,表示人類細胞正在激發老鼠的神經元,以驅動尋求獎勵的行為。

然而,這項研究也有其侷限性。例如,齧齒類動物和人類之間存在著差異,使在大鼠腦中複製人類大腦迴路相當具挑戰性。此外,植入細胞不會像一般細胞自然形成分層結構。這會改變它們相互連結的能力。

目前還不能斷定這種混合模型是否會成為研究的新標準,且將人類神經元植入動物體內的倫理問題也引起一些了疑慮。儘管研究人員指出,與大腦正常的老鼠相比,這些老鼠沒有表現出更多痛苦的跡象。哈佛大學分子生物學家Paola Arlotta表示,目前這項研究仍然過於昂貴且複雜,尚無法普及。

研究人員正在將這項研究擴展到新的細胞類型,如微膠細胞(microglia)和內皮細胞(endothelial cells),並且希望透過該模型來開發治療神經精神疾病的新藥物。

(來源:Medgadget 生策中心編譯)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