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新創技術
解構癌症惡化歷程!邱仲峯團隊開發循環腫瘤細胞擴增技術,癌症用藥更精準
2023-11-07

在精準醫療趨勢下,針對個別病人的腫瘤細胞進行療效分析不再遙不可及,但在臨床上仍有成功率低、耗時冗長以及受限於腫瘤異質性等技術瓶頸。邱仲峯教授團隊使用循環腫瘤細胞容易增殖的特性,開發出體外類器官擴增平台,可有效解構癌細胞惡化過程,用藥因此更加精準...

為讓窮盡標準治療選項的癌症病患避免反覆以身試藥,臺北醫學大學邱仲峯教授團隊決定從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切入。癌細胞由原生腫瘤進入血管時,這些血液中的癌細胞即為循環腫瘤細胞,它不但能夠在血液中存活,還會到其他組織增生,使癌症發生轉移。因此,CTC所含的關鍵訊息對於了解癌症惡化過程至關重要。

過去十年來,已有相當多基礎和轉譯研究指出通過分析CTC的生物特性和藥物敏感性,可以在動物模型中實現腫瘤的有效控制。儘管如此,這些技術在臨床腫瘤學研究中都遭遇成功率低、耗時冗長以及受限於腫瘤異質性等問題,因而限制這些技術在臨床的應用。

利用癌細胞快速增殖特性,團隊開發出CTC類器官培養擴增平台

對此,團隊的解決方案是從癌細胞能自發快速增殖的現象出發,透過雙元膠體晶片技術對血液中稀少的CTC進行培養,是第一個結合液態切片和類器官兩項技術而能規模化運作的類器官培養擴增平台(E.V.A. Select TM)。

※邱仲峯團隊開發的CTC擴增技術個人化癌症藥物檢測流程(來源:生策中心)

與其他CTC富集平台不同的是,團隊技術利用癌細胞遠優於血球的增生能力,最大化保留CTC的異質性,並且透過仿生骨髓概念的培養系統模擬腫瘤細胞喜好生長的微環境,以利藥物敏感性測試的進行。

此外,目前國際競爭廠商皆以開刀取得腫瘤檢體進行體外藥物測試,E.V.A. Select則以血液樣本為基礎,不僅更安全、快速、與方便反覆及時取樣,可以避免腫瘤取樣過程需進行穿刺或手術的侵入性治療風險,同時也減少因隨機微量取樣而漏失腫瘤幹細胞的偏誤。

E.V.A. Select已經完成商用培養系統原型的開發,在頭頸癌、小細胞肺癌,軟組織肉瘤、胰臟癌,胸腺瘤與兒童腦瘤等6個癌別完成前瞻性生物標記臨床研究,達成技術成熟度量化指標(TRL)第7階的標準,並且在2019年完成技術轉移精拓生技(CancerFree Biotech),開展腫瘤分身抗癌藥物檢測以及人源性腫瘤細胞委託研究服務兩大商業模式。

技術移轉後,邱仲峯團隊將開展癌細胞庫建設等新研究計畫

在既有的基礎上,邱仲峯團隊也計畫開展癌細胞庫建設、癌細胞定序和個人化癌症疫苗開發,使科學家和醫生更深入地了解腫瘤內部的異質性,找出不同細胞亞群的治療靶點,進一步幫助提高癌症患者的免疫反應,改善治療效果。團隊也樂觀地期待這一類技術有機會應用於癌症以外的領域,例如心血管疾病或是神經退化性疾病,使更多病患從中受益。

目前團隊期待能與醫療數據、自動化醫療晶片、高通量基因定序以及新藥開發等關鍵技術業者對接,並擴增台灣與歐美專注於先端癌症診療的醫療院所進行疾病專一性的研究合作與臨床試驗,經由產學研與跨國合作機制,切入全球癌症產業發展。同時團隊也積極與保險業者對話,針對新型態精準醫療診治需求,研商開發新型態商業保險商品的可能。


邱仲峯小檔案來源:新創幫網站、臺北醫學大學。資料時間:2023.11
現職 臺北癌症中心質子中心 主任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主治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放射線學科 教授
學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 博士
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 碩士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醫學士
經歷(摘錄)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院長
臺北癌症中心 院長
臺北醫學大學管理發展中心 主任
相關專利 (已獲證)台灣:1件,美國:1件
國家新創獎得獎紀錄 第16屆(2019年):學研新創 - 生技製藥與精準醫療
第17屆(2020年):新創精進獎
第18屆(2021年):新創精進獎
第19屆(2022年):新創精進獎


※本文由生策中心新創幫編輯群採訪撰寫(口述: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呂隆昇醫師 執筆:蔣士棋)。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