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80%發生在院外的心臟驟停,治癒率只有1%,而且每經過1分鐘的時間,患者存活率又會降低10%。然而,若能在發生1分鐘內施予AED急救,患者的存活率就可達到90%以上。吳毅暉醫師團隊開發小型可攜式AED的目的,就是增加高風險患者在這短短幾分鐘內的存活機率... |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調查,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頭號殺手,每年造成全球約1,710萬人死亡。為降低日常生活中心臟病驟發的生命危險,AED(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遂成為公共場域中常見的裝備。 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灣已設置了超過1萬3千台AED,設置場所超過4千個。然而,雖然AED的普及度愈來愈高,但設備的單價高昂,而且均為固定地點設置、需人力定期巡邏維護,一般民眾不知位置、不易取得、不敢使用,即使未來AED持續普及,使用率仍然偏低,導致第一反應時間的機會流失。
穿戴式AED可在第一時間給予電擊刺激,恢復患者的心臟跳動 個人穿戴式AED與一般AED不同,適用於心臟驟停的高風險族群,如慢性心血管、心臟病患者,讓病患可於日常生活中方便穿戴,且在病患心臟發生驟停時,穿戴式AED可以立即自動給予電擊刺激,使其恢復心臟脈動。 著眼於大多數人對於操作AED陌生,而且高級救護員與一般民眾CPR的教育只著重在操作流程觀念的導入,臺大醫院心血管外科吳毅暉教授根據多年在醫院從事相關醫療的經驗,與皇芯全球國際合作,研發出可攜式的個人穿戴式AED緊急救護與CPR輔助按壓裝置,補足現有AED產品的缺口。 吳毅暉教授團隊指出,此項裝置有兩部分的關鍵技術。在AED方面,核心是在電路設計與產品設計,主要結合了心電圖(ECG)、心跳、體溫偵測等功能,能透過貼在胸口的軟性銅箔基板貼片,透過微控制器(MCU)與智能裝置處理器運算,再搭配手機App與雲端系統,即時將分析結果傳輸到病人、家屬與醫護人員手中。至於在CPR方面,技術核心是如何將商品做成薄膜大小,又可以偵測施力強弱,讓使用者方便操作。
團隊開發的AED原型機,具備重量輕、體積小等優點 透過團隊的設計,目前已經製作出小型可攜式AED緊急救護與裝置系統,具備重量輕(小於400公克)、體積小(跟市場既有產品比較)、價格便宜(遠低於市面上品牌)等特點,搭配智慧手機與未來的遠距雲端醫護監測,提供高風險患者更完整的照護。 吳毅暉教授團隊預估,本項個人行動穿戴式AED發明產品可達全體穿戴式裝置市場5%的市場佔有率,若再加上全球心血管疾病預防性之急迫需求,則預估市場需求數量將高達上億個。 吳毅暉教授團隊規劃,未來輕量AED與輔助型CPR的整合,可分為兩種使用模式:整合型(AED+輔助型CPR)產品可優先進入訓練市場,讓一般民眾實際習得所有操作情境流程。之後可再推廣個別AED或者輔助型CPR單獨使用,一般民眾也可因為已經有整合型產品的使用經驗,操作訓練可望更加熟練,達到使用率上升的目的,縮短救命的黃金時刻。 由於這項整合性技術需要取得二類與三類醫材的認證,需要的資金與人力較多,所以目前最迫切的需求為取得相關資源。因此,在3至5年內吳毅暉教授團隊希望能夠取得足夠的資金開始臨床試驗,同時間申請政府相關計畫經費與成立新創公司,期待能實現產品上市的目標。
|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