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新創技術
從開刀到開發產品  林口長庚微創耳內視鏡手術團隊助益耳科醫材驗證
2022-04-20

近年來,內視鏡科技進步和螢幕解析度增加,耳內視鏡手術從早期輔助顯微鏡手術作為術中或術後探查的角色,進展為中耳手術微創主流。陳錦國和團隊成員更建立了「微創免拆線的耳內視鏡手術」技術平台,近年來吸引許多世界專家前來學習,也逐步開展為新的國際醫療項目…

傳統的耳部顯微鏡手術須在耳前或耳後切刀,術後會有明顯傷口或感染風險。60年代內視鏡開始受到應用,但因為解析度等相關技術限制,在耳科手術僅止於觀察和輔助簡易手術進行。近年來,內視鏡科技進步和螢幕解析度增加,應用內視鏡在耳科手術蔚為風行,耳內視鏡手術從早期輔助顯微鏡手術作為術中或術後探查的角色,進展為中耳手術微創主流,這是目前世界上對耳內視鏡手術廣泛的應用概念。然而,這種手術仍有不盡完美之處,特別是有顯微鏡手術經驗的醫師認為單手操作不會比顯微鏡下雙手操作更優,無立體感也是單眼內視鏡的盲點,而且手術方式和使用器械與顯微鏡時代相似,且仍有傷口須拆線等問題,沒有明顯優勢。

根據Pap I團隊的研究指出,0.9%成年人有耳膜穿孔,其中8/9因為害怕而不願意開刀(ClinicalOtolaryngol, 2019);從台灣健保資料庫數據來看並推估,須做鼓室成形術(Tympanoplasty)的患者中大約有千分之七,這些人雖有健保,卻因為傳統手術要割耳朵而退卻或延遲治療。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耳鼻喉部醫師陳錦國看到這種情況,為了降低病患接受手術治療的壓力、減少術後併發症,遂開始研究開發更好的手術方式。


※陳錦國醫師致力於耳內視鏡手術領域的專研與創新,近年他更發展出的全新的術式−進階耳內視鏡手術,有效減小傷口破壞,也引起該領域醫學後進的學習。(照片來源:林口長庚醫院陳錦國團隊提供)

陳錦國和團隊成員從2011年起研發全經耳道內視鏡手術方式,是台灣首個在會議中發表全經耳道內視鏡中耳手術的團隊,積累超過10年經驗後建立了「微創免拆線的耳內視鏡手術」技術平台,毋須割耳朵,可確保耳廓附近組織的完整性,大幅改善傳統手術的不足和缺點;其關鍵技術在於將皮瓣翻起後取下軟骨膜或加上軟骨進行移植,且於術後謹慎將耳道傷口、耳屏傷口對齊復位,並以整個耳道填塞加壓的方式取代縫合,可減少不必要的組織破壞,術後傷口毋須拆線及包紮,不僅無外表可見傷口、無縫合、不留永久疤痕,術後疼痛也很輕微,有效減少術後血腫與感染的發生。

因此這種全經耳道一桿進洞耳內視鏡手術的方式,實具安全性和高成效。在這項手術過程中會視情況以兩人三手或支架取得雙手手術的優勢,若有複雜手術則在必要時輔以電腦3D成像進行鐙骨或聽神經瘤手術。這項技術的適應症包括幾乎所有中耳炎合併耳膜穿孔、上鼓室膽脂瘤、小型聽神經瘤、氣化不良脂乳突膽脂瘤、聽小骨傳導障礙和重建、鐙骨手術、耳膜修補、中耳和外耳腫瘤切除、肉芽腫等。耳膜修補的成功率會隨時間改變,團隊的術後成果顯示微創免拆線鼓室成型術使用異種材質人工皮的耳膜修補的長期成功率為94.7%;使用自體耳屏軟骨膜的耳膜修補一年期以上成功率為96.9%,其結果不受限於耳膜穿孔大小及位置,病患術後沒有發生眩暈,也沒有顏面神經麻痺等併發症,術後滿意度高,顯示具有臨床價值。

團隊在這幾年中已逐步擴大手術應用範圍,幾個主要的研發應用和成就如下表所列。近年來團隊也陸續在全台各大醫院分享耳內視鏡手術技巧與教學,積極推廣,奠定其在此領域的專業形象。

※陳錦國醫師團隊近年來在耳內視鏡手術主要成就

技術和成就

發表年分

發表期刊或會議

台灣首位發表全經耳道內視鏡中耳手術的團隊。

2012

振興醫院中耳手術研討會

是第一屆世界耳內視鏡手術會議中唯一發表耳內視鏡手術研究論文的華人團隊。

2015

第一屆世界耳內視鏡手術會議

發表世界第一篇全經耳道內視鏡自體移植免拆線修補耳膜的論文:獨創無表面傷口之全經耳道內視鏡鼓室成形術,不必割耳朵,有效減少傷口疼痛和免除術後拆線。

2018

Clin Otolaryngol

發表世界第一篇以電腦輔助耳內視鏡3D技術的手術論文:克服無立體感的影像問題,以內視鏡連結高解析度螢幕,使手術者和學生都在同一螢幕下進行手術同步教學,且利用3D技術讓整個教學和手術過程優化。

2018

Eur Arch OtoRhinoLaryn

發表全經耳道內視鏡擷取在內聽道的小顆聽神經瘤之創新做法,不切開耳朵、不開顱。

2019

JOVE-J Vis Exp.

發表全經耳道內視鏡下移除耳道骨瘤的兩種手術技巧–創新經耳道擷取骨瘤,有效避免破壞周邊組織、保留固有皮瓣,傷口癒合較快。

2020

Biomed Journal

發表世界上第一篇有完整手術前後聽力追蹤結果的論文:全經耳道內視鏡下以異種移植物進行修補耳膜,取代自體組織,達到成效相同的手術結果。

2020

Clin Otolaryngol

與高醫團隊合作,比較內視鏡和顯微鏡手術對於延遲性顏面神經麻痺的研究。

2020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ery

針對外耳道血管瘤,採用顯微鏡和內視鏡雙鏡系統處理。

2020

Ear Nose Throat Journal

資料來源: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陳錦國醫師團隊      製表:生策中心․新創幫

陳錦國團隊的創新耳內視鏡手術技術平台是由高成效的醫療照顧結合高尖端器械建構而成,已累積豐富的經驗和長期的追蹤結果,並持續發表許多國外論文,目前已成為華人耳內視鏡手術的標竿,因此近年來吸引許多世界專家前來學習,也逐步開展為新的國際醫療項目。藉由結合長庚國際醫療團隊專門的照顧服務,這項技術目前已完成許多來自香港、緬甸、中國、新加坡、荷蘭、美國等境外的國際醫療個案,個案對手術過程和結果也都給予滿意的回饋。

此外,團隊也已開發出一耳內視鏡產品預備申請專利中。有了開發產品的經驗,陳錦國的技術平台也朝著成為穩定可靠的耳科醫材研發及臨床驗證技術平台前進,可讓各單位或企業將預計開發的產品透過此平台進行醫材成效驗證;陳錦國也特別呼籲,歡迎相關產業公司一起合作開發新手術方式、器械工具、內視鏡使用、螢幕、教學模式等項目,或者只要是有他能夠使力的,他也願意協助促成有利於疾病治療的各種醫療開發能量。

※系列報導:

※本文由生策中心新創幫編輯群採訪撰寫。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